一则“试管婴儿抱错”的新闻让人惊呼“现实比电影还震撼”:十一年前,当事人陈冬(化名)在安徽某三甲医院借助试管婴儿技术与前妻生下一子,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却发现与自己长得不像。心生疑惑的陈冬在八年前做了亲子鉴定,才发现孩子与自己、前妻都没有血缘关系。陈冬将院方告上法庭,法院认定院方的诊疗与护理存在过错。


近日新闻爆出之后,院方生殖中心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还劝当事人“别再计较”:“人生就这几十年,到最后就都豁达了”。


院方的发言让舆论一片哗然,公众也不由得怀疑这番表态的真实动机。只需很简单的逻辑,就能追问这起意外里仍然存在的种种“未解之谜”:既然当事人的胚胎已经证明是“放错了”,那么显然被放错的胚胎至少还有另一个(如果是互换放错的话),甚至不无“连环放错”的可能。那么,陈冬的亲生子女又在哪里?陈冬目前所抚养的子女亲生父母又是谁?这是自然而然的问题。


院方表示“无法查清孩子的亲生父母,无法知晓他们的胚胎去了哪里”,那么当时同一批接受辅助生育服务的其他家长,闻听此事岂不背脊发凉?院方既然可以调查出当事人的孩子是“弄错”,那么为何不能仔细核对当年的病历档案,对当年同一批婴儿进行一次完全的清查,彻底排除所有的隐患,打消其他父母的疑虑?十一年前的医院病历管理系统普遍已经电子化,做试管婴儿的客户,院方居然没有对信息留底,然后忘得一干二净?


法院在2022年11月作出一审判决,认定院方“高度盖然性”负有过错责任,要求院方承担100%民事责任并赔偿当事人64万元。不难得出推论,院方如此表态乃是希望当事人“将错就错”,给当事人造成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理效果,“劝退”当事人的下一步维权主张,不要再对院方穷追不舍。


公众有理由合理怀疑,院方在判决后的这番表态恐怕还意在及早“息事宁人”,避免引来同批次其他试管婴儿家庭的注意——“建议所有在这家医院做过试管婴儿的都得去再做一次亲子鉴定”的提醒,已经在网上流传开了。


司法鉴定报告写道,“附属医院在胚胎冻存中存在编号重复、胚胎解冻记录不完善、未能体现核对过程等问题”。当事人也回忆说,当年他将精液送到指定窗口时,发现窗口后边没有医护人员,多个精液取样瓶被随意摆放在窗口。


那么公众就有理由怀疑,种种“未解之谜”里或许还隐藏着更多的过错乃至是阴暗:是否存在精子与卵子错误配对的情况?即本来是一对夫妻分别取精卵然后在试管中受精,如果管理混乱、缺乏责任心的话,精子或卵子只有一种是来自该夫妻,但另一种来自别的夫妇而被搞错了,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。甚至,是否存在客户本不符合受孕条件,比如丈夫的精子有问题,院方却为了挣这笔钱而借用别人的精子的情况?


显然,本案并不如院方描述的那般轻描淡写,其所涉及的法律与现实难题仍将继续,仍然有“未爆弹”在未来等着当事人与孩子。


首先,,当事人提出的一点担心就无法忽视:一旦孩子出现意料之外的健康问题,如何找到血缘上的亲人为其捐赠骨髓乃至器官?其次,孩子目前还小,但如果成年之后发现自己与父母姐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,其对孩子的打击恐怕相当残酷;再次,即便目前的状况不影响法律上的亲子关系,但时过境迁之后孩子与亲生父母、与那个被错换的孩子之间又将浮现新的法律与伦理问题。当事人想要自己的亲生子女,是每个父母都能理解的。


在2017年的“上海28岁男子发现自己并非亲生”的案件中,原告“诉讼官司易结,心灵伤痕难平”的感言正是本案当事人心情的写照。所谓“人生要豁达”的后续代价,自然是院方三缄其口而又不愿承认的恶果,以及难以预判其“计较与否,计较多少”的“未爆弹”。从本案的情况来看,无论接下来如何演变,当事人的八岁孩子迟早都会知道一切真相,届时他所面临的“心灵伤害”会有多大,可能都要取决于院方如何配合进一步调查、如何承担应有责任了。


当地卫健委已经回应说“正在调查中”,本案也决不能像院方发言人所说的“人生就这几十年,到最后就都豁达了”那样轻飘飘一笔带过。监管方应组成独立的联合调查组,不但要严肃追查院方的其他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,也要尽可能地给予当事人以相应的司法救济,帮助一家人疗伤止痛,弥补“错换人生”已经造成的种种伤害,维护其他潜在受害者的合法权益。


王兢


","content_hash":"6218babf